中國邁入鼓舞人心的高度量發展階段,開啟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。面對新理念、新發展、新要求,教育如何與國家發展、民族復興同問同行?建設好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匹配的高質量教育。
“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”——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錨定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,明確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政策導問和重點要求。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,我國教育進入整體抓質量的新階段,是教育工作重心的又一次歷史性戰略轉移,高質量成為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要求和衡量標準。會議的召開,釋放了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鮮明信號,吹響了向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、建成教育強國目標進軍的號角。
為做好這一歷史性戰略轉移,先從理論上明確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的內涵、起點(條件)、主要特征、關鍵與底線,無疑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必要前提。
一、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的新時代內涵
從發展本質要求看,高質量基礎教育要求必須更為徹底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,更為完全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?;A教育的高質量發展,不是個別方面的高質量,更不是圍繞分數和升學“內卷化”的高質量,而是面向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主戰場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高質量發展。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最終判斷標準,在于能否堅持為黨育人、為國育才的總體要求,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,培養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。
世界經歷百年未有的大變局,我國也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。教育質量的內涵意義變得更加豐富、多樣。原有指向于數量、規模的“單數質量”概念開始被擯棄,一種基于過程的包容性強的“復數質量”概念得以確立。大體而言,教育高質量發展至少應包含如下意涵:一是一定的數量規模;二是合理的結構;三是教育均衡發展與公平;四是推動社會進步;五是促進個人全面發展;六是面向未來的創新趨向。
二、信息化為高質量教育創造了條件與可能
當前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社會,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,而是不會使用新技術的人。信念化以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為特征,本質是信息的高度共享。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教材多媒化、資源全球化、教學個性化、學習自主化、任務合作化、環境虛擬化和管理自動化。信息化要求教育加快三大改變:一是從封閉轉問開放,學習不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,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已的喜好和需求來選擇學習資源、學習進度;二是從專有轉向共享,學習者擁有了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的豐富在線教育資源;三是從單向…轉向交互,師生之間、生生之間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快捷地交流、溝通和反饋。
一站式、智能化、個性化等開放靈活和功能強大的技術,促進了教育觀念、學習模式、教育評價等各方面的深刻變革。當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,其觀念就要從權威轉向民主,意識到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并開始學習。在線學習、混合式學習讓學習者可以在任何時間、任何空間、以任何形式開展學習,強化了學習生活化和終身化。數字化資歷證書、電子檔案袋、數字成績單、學分銀行的出現,促進了教育評價的變革。翻轉課堂、微課、慕課等新型課堂,豐富了課堂教學模式。
當前,云計算、移動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區塊鏈等技術迅速發展,世界開始從信息社會向智能社會轉變。教育信息化也從1.0時代進入到2.0的新時代,即以人機交互、協同合作、資源共享為基本特征的智能教育。Al技術、虛擬實驗室、教育機器人等新技術方興未艾,應用前景廣闊。
三、公平和個性化,是高質量教育的主要特征
“有教無類”和“因材施教”,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對于教育理想的追尋。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,是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的要求。教育公平的最高境界是差異化公平,即教育的個性化。在教育起點公平、過程公平的基礎上,如何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,幫助每個學生接受最適合自已的個性化教育,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。國際個性化教育協會認為,個性化教育是“為受教育者量身定制教育目標、教育計劃、教育培訓方法、輔導方案并加以執行”。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標志就是在深化改革、促進公平上邁開新步。在高質量教育體系中,教育公平應該是有質量、高質量的公平。沒有質量的公平,或者低質量的公平,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。實踐證明閱讀公平是推進教育公平,進而促進社會公平的有效路徑之一。閱讀不僅是增長學識的主要手段,也是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工具。
實施個性化教育,需要從四個方面著力。一要尊重個體的差異性,學校要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,構建個性化的教育環境,開發綜合性、多樣化、個性化的課程,根據學生個性差異因材施教;改變過去片面補短、注重揚長的現象。二要發揮學生的自主性,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支配學習資源、自主選擇學習內容,自主把控學習時間,自主理解課程知識,實現個體發展的自我建構和自主發展。三要建構學習中心,匯集優秀課程資源,學生可以打破空問和時間限制,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,在名個學習中心自由選擇、主動學習。四要增加評價的多元化,發展個性化評價,重視每個人在自己原有基礎上的進步與成長。
四、教書育人能力,是高質量教育的關鍵
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,亟須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。
造就這支隊伍,一應促進在職教師的有效學習,這就要進一步喚醒、點燃教師的生命和激情,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求知,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;增強造血功能,提高教師學習能力,讓教師學會學習;變淺層次、碎片化學習為深度學習,注重構建知識體系,提升實踐、反思能力。
二應針對教師成長,發展三種專業能力。一是專業閱讀,強調用知性閱讀方法閱讀根本書籍。知性閱讀強調對書籍的聆聽、梳理、批判和選擇,旨在通過與書籍的反復對話,將書籍中華有價值的東西吸納、內化到閱讀者的結構之中,從而使原有認知結構得到豐富、優化或者重建。根本書籍是指奠定教師精神及學術根基,影啊和形成其專業思維方式的經典書籍。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。二是專業寫作,強調理解與反思,強調與突踐相關聯,強調客觀呈現,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。主張師生共寫隨筆;注重案例研究,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。三是專業交往,形成專業發展共同體,站在團隊的肩膀上飛翔。
五、身心健康是高質量教育的底線
身心健康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,是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足點。要進一步改進學校體育工作,重視心理健康教育,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,重視師生的幸福完整(目標上指自然生命、社會生命、精神生命即身、心、靈的完整)
六、堅持質量第一,需要著力推動三個方面的變革
1、推動觀念變革。高質量教育不是為了達成簡單的指標,也不是為了達成單維、平面的發展,更不是片面地提高分數或升學率,而是面向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主戰場,促進人的全面發展。
2、推進發展方式變革。從主依靠規模擴張、硬件建設、時間投入、強化考試技能,轉問更具生長性和可持續的內涵發展的軌道,深化育人方式的變革、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,優化教育治理體系等。
3、 推動動力變革。從外部推動轉向內生發展,從單方面的行政主導轉變為上下互動協同驅動創新的新局面,激發基礎教育階段地方政府和學校的辦學活力顯得愈發關鍵。
(全新學校資料室)